(2003-5-15)

霍韜晦教授談「性情教育」──不要破壞小孩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

○ 記者
※ 霍韜晦教授

首先想向霍教授請教,望子成龍是我們華人的傳統,每一個家長都希望他們的孩子在接受完教育後都能夠出人頭地。當孩子進學校時,就會受到一定的壓力。在望子成龍這個大前提下,家長應該怎樣跟學校教育配合呢?

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,這是愛他的表現。對他的愛,希望他將來在生活上能獨立,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。這是最低的層次,讓他能活、能生存;第二、活得好一點,生存好一點,生活能改善;第三、纔想到他能做一個很有貢獻的人,出人頭地的人。我們現在生存的壓力增加了很多。過去我們唸到中學就可以出來工作,現在大學都不行了,大學還要再唸碩士、博士,專業的要求很高,而且每個專業的要求都在不斷發展。比如現在講知識經濟,就看到新的技術不斷出來,新的產品不斷出來,你就要追趕,要追趕就要提早學習,所以學語文、學電腦,從小孩開始,有些從小學開始,有些從幼稚園就開始了,就提早做這種競爭,為將來的競爭做好準備。競爭愈來愈激烈,我們的準備就愈來愈辛苦,愈來愈艱難了。所以小孩很早就承受壓力,學習的時間增加了,然後成績不好就要補習,結果小孩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了,而且學一些他不了解或不喜歡的東西,所以這方面是很自然地產生父母給孩子壓力的情況。父母的出發點、動機完全是好的,但是小孩子完全承受不了。所以在這個地方要怎麼解決呢?我的看法首先是了解小孩的心理很重要,要了解到孩子的思維能力還沒有打開,還沒有達到理性思維的階段,全憑感覺來跟父母溝通,所以對背後的道理,很多東西要他做,為甚麼要這樣做,他還不懂。很多活動、事情要他做,對事情背後的意義在哪裡,他不知道的,他是完全憑他的感覺來反應的。小孩的安全感來自父母,從小到大,他是很信任父母的,他覺得父母是保護他,是愛他的;他如果難過、辛苦,他是要父母保護他、照顧他的。但是,他讀書後覺得家裡不同了,父母對他不同了,用了另一個面孔來對他了,過去他一哭就抱他,或者他餓了就給他吃,完全是一個依賴的對象。父母要明白他們是小孩子依賴的對象,這一點父母在要他學習時就忘記了,就變成逼他了,就定下很多規矩了,或者用很多方法去逼他學一些他認為枯燥的東西。方法論的東西先不講,先講小孩的心理,這一點很容易就對父母不了解,覺得很失望。你是保護他的、愛他的,是他依賴的對象,現在不能依賴你,看到你就怕了,看到你就躲起來,因為看到你就要他做功課,看到你就要他背書,看到你就要考他,一放學回來就問今天學得怎麼樣,今天考試怎麼樣,今天測驗多少分。一進門口就問他,他就怕了嘛。所以在這個地方首先做父母的就要明白這一點:小孩子心理上對你的依賴,不能破壞這種依賴,特別是媽媽,在家裡比較多,或者是孩子依賴比較多的可能是媽媽,那麼這一點就要記住了:就是不要破壞他對你的依賴,不要破壞他對你的信任,不要讓他懷疑你不愛他了。

 

先了解小孩,纔懂得如何教他

有些小孩子,他會覺得父母親一直交代他今天晚上要做功課,或者是說你等一下要做功課,就會感覺到父母親很囉唆;我知道我要做功課,為甚麼你還要一直叫我等一下做功課?

我剛才強調的第一點是心理的問題,父母跟子女之間的信任,不能破壞這個信任、這個依賴,所以父母首先要很注意這方面。第二纔是方法的問題,就是跟孩子講話溝通,或者你想孩子怎麼做,要做到你希望他做到的。比方你想要孩子準時做功課,要他準時起床,這些就牽涉到方法論的問題。在方法上因為一般父母都比較忙,沒時間有耐性地跟孩子溝通,都要出去工作,不能在家裡,所以只能發出命令,發出指引,你要他怎麼做就怎麼做,就不明白這完全是一種要求,在心理上是壓力,在道理上須要孩子有了思維能力纔能明白為甚麼要這樣做。所以你說要做功課,他會問為甚麼要做功課,遲一點為甚麼不行?所以他要理解你的話須要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,但是媽媽會覺得我幫你編排好了,你遲了就會怎樣。媽媽很多道理,但是孩子根本沒能力了解很多道理,他只是聽到甚麼時候要做,他聽到要做就有很多壓力。從心理上有壓力,從思維上講他不明白,所以他就抗拒了。心理上有壓力,就有痛苦感,聽不明白就抗拒。所以在方法上必須改變這種只是替他做安排的方法,一定要好好地和他溝通;一般我們講溝通好像是把我的意思告訴你,這是不夠的。溝通一定要先有心理準備,要了解小孩的心理。溝通是教,而不是把我的意思告訴他這麼簡單。家長在家裡就要承擔「教」這個角色,代替老師,比老師更重要、更有效,所以要學怎麼教小孩。不是把你的想法告訴他,他就能做到。首先你怎麼了解他的性格,怎麼了解他的心理反應,他的性格很重要,他在甚麼環境下長大的,他過去的成長經驗是怎麼樣,他學習能力是怎麼樣,都要先好好了解你的小孩,了解之後纔能設計出怎麼教他。怎麼跟他溝通的語言,這是沒有公式的。因為每個小孩是不一樣的:性格不一樣,學習能力不一樣,成長的背景不一樣,心理的素質不一樣,還有生理,比方有些小孩身體比較弱,容易咳嗽,容易生病,就很不同,總是要照顧他的生理條件。所以現代當家長不容易,要懂得教你的小孩,並不是你提出你的要求,小孩就能做到的。你要教他,那麼你更要注意他的困難。他的困難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困難,這個最重要。第二是能力上的困難,他可能能力不夠,他年紀還小,你要他越過自己的年紀,比如說他四歲,你要他做九歲孩子的事情就很難。還有性格上的困難,都要注意,然後你要有幫助他的態度,鼓勵他的態度。這樣剛才所講的信任纔能維持下去,不被破壞;把這些做好,我想是很重要的。這樣小孩就能接受你,而且依賴你、相信你,聽你的話,他聽你話就好了。

 

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逐步成長

有的小孩跟互聯網接觸以後,他們要求自由,不想受人管制,或聽人家的命令,一般上他們都比較自我,那麼家長有甚麼指示,他們都好像很不高興,我不懂這是甚麼因素?

互聯網從技術因素上講是資訊的技術革命,新經濟產品的出現。它所提供的空間完全能滿足個人那種對自由的想象。比方對資訊的自由提取,面對很大的資訊世界,有些他懂,有些他不懂,但是他好奇,他可以自由提取,甚麼都看,很容易拿到,就能滿足他那種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。但是好奇心這東西實際上是愈來愈大的,他完全沒有自我約制的能力。這裡很需要父母教他,開始時如果沒有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,他相信父母的話,則父母替他選擇,他是完全聽的。所以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很重要,以後就算有了自由,他還是願意回來問爸爸媽媽,這個好不好,應不應該?可能他到七、八歲、十幾歲時還是要反叛,不過至少在基礎這方面會比較健康。所以最先很重要是對父母的依賴與信任,那麼以後就算是給他自由,他還是尊重父母的。父母要懂得不要完全控制他,也不能完全控制他,甚麼都要問過我纔能做,不然就罰他,這個完全不行,不能用這個發出命令、發出指示的方法,而是每個階段給他講每個階段他能了解的道理,在不影響、不破壞雙方信任的前提下一步一步讓他自由,一步一步讓他得到更大的空間、更大的世界,在一個完全受到保護的環境下一步一步放開來,要他從自己每一個的成長經驗中逐步明白,父母不要心急,這樣他就會聽了。

 

從小開發性情

現在有很多小學生還比較相信父母、聽從父母的話,但是中學生以上,他們就跟同學來往,再加上有時候到外面,比如去吃東西或去遊玩;跟另一批朋友來往以後,這些中學程度的青少年,就不再依賴父母,也不再相信父母了,他們覺得父母主要是在束縛他、壓制他,而不是要他好,希望他往好的方面去。

出現這種情形,多半是前期的階段做得不好。當然有一些小孩到了十幾歲,他反叛的性格就要出來,因為人總是要自由嘛,聽到一些挑撥的話,比方說我們要反權威,不要受壓制,我們要自由,在這種語言下,小孩很容易就反叛。如果是一種個人那種好奇的反叛,有時候並不是很大的壞事。我的意思是說,人成長的過程總是經過考驗,總是要冒險的。永遠規規矩矩在你面前動也不動,未必對他是件好事。一直按著我們父母的觀點,甚麼是好,甚麼是不好,一直到他長大了,還是照樣不變,那麼父母本身也應該檢討了。我們必須明白,社會在變,每個人也在成長的過程中要過關,他要經過他自己的考驗,所以從小就要鍛煉他一些可以讓他試試、讓他獨立,然後讓他接受一些考驗,不要太過保護。保護過分的話,他就失去一些免疫的能力了,到最後一反叛,就會完全反叛得很厲害了,不能回頭了。所以教化、教育是一個非常難的課題,而且進行這個教育工作的主角是從父母開始,然後纔是學校的老師。現在問題是第一個階段父母在家裡的時間少了,這個角色做得不好了。這個剛才講了,是沒辦法。這個社會就是這樣,都是小家庭,婦女都從家庭解放出來,這個風氣是世界性的。怎樣讓小孩的成長健康一點,就算長大了反叛也不會太離譜,不會變成完全跟父母決裂、對立,然後不認父母,離家出走?我現在在香港做的是性情教育,實際上背後有一個理論的根據,就是性情。性情很重要,性情教育就是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開發小孩子的性情,當他的理性思維還沒有成長之前,他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性情。不單是感情,一般把性情理解成感情。因為感情的東西,往往不大講道理。如果是感情的話,有時候對他愛這麼做就往往遷就他、寵他、姑息他。所以我們要取得平衡,在愛他、教他的時候,要明白你的愛是教,並不是寵愛他、遷就他、姑息他就可以教好孩子,必須同時在愛他的過程中教他,在教他裡面讓他認識到做人的道理。有些做人的原則、道理從很小就要立下來,這樣子他的人生方向基本上纔定下來。中國人有句老話:三歲定八十。一生的基礎在三歲就已經大體上定下來了,那就是父母很大的責任了。所以如果能把他健康的性情發揮出來的話,這個人在他以後的成長過程就會比較健康,他的選擇能力就比較健康,因為你總是讓他選擇,長大以後很多選擇,如果光是用他的本能來選擇,滿足他本能的要求,比如他喜歡吃你就給他多吃一點,他喜歡玩你就給他多玩一點,那麼最後只是滿足他先天的本能要求,這樣子他就不會成長。所以要在愛他的過程中教他,在教他的過程裡面要讓他建立起一個健康的人生方向。我把這個叫做性情教育。「性」是生命本質的意思,就是他在感情跟生命的本質要統一起來,他的喜怒哀樂要健康,就是要了解他自己。當然在理性上他不了解自己的,還小嘛。但是你要開發他的性情,讓他很早就有愛心,很早就有同情心,讓他很早明白有些事就算苦也應該做。這性情就是孔子所講的仁義的「仁」字。我把他現代化,變成性情。性情教育,就是開發他先天的性情。我們相信每個小孩先天都是肯努力的,都是願意學好的,這一點要肯定。那麼誰可以讓他學好呢?誰可以幫助他、鼓勵他、指導他學習呢?就是父母。

 

錢不能代替愛

我不知道香港的情況,現在此地很多都是因為父母在外工作,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交給老師,有些交給女傭。大部分把這個責任交給老師,因為女傭可能沒有教育水平,不能夠教好孩子。但是學校老師能夠彌補父母教育孩子的缺漏嗎?應該教孩子甚麼呢?

從更大的觀點來看,這是個社會問題。婦女出來社會工作,社會結構改變了,家庭結構改變了,這個結構上的改變,是社會轉型。一般人只看到自己要工作,沒辦法不交給女傭啦,沒辦法不送到學校啦,而且最好是二十四小時幫我看,我一個禮拜只來一次,甚至在香港很多人一個月纔來看小孩一次,他以為付了錢就算了。但是要明白錢不能代替愛,你付了錢但不能代替愛,所有其他人不能代替你,這是每個家長都要記住。沒有一個人可以代替你在小孩子心目中的重要性,其他人不是他的父母,所以要重新教育父母,這就是為甚麼要開家庭教育的課程。《論語》說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」,意思是強調人要立志,人要有個方向。教育必須教孩子立志要大,不能讓他立志當小人,要教他怎樣去關注人,怎樣去體諒人,怎樣去寬恕人。從小就教他,他慢慢就變成很好的一個性格,思想開朗、樂觀,這很重要。他的空間要大,我用最淺的語言講,從小就培養他眼光大、空間大,他以後就空間很大,不然他空間很小,老是計較,一毛錢也計較,那就是喻於利了。從小開始教小孩不要有一個計較的心,懂得接受人、寬恕人,不然等長大纔教是沒有辦法的。這社會都是教他怎樣賺錢的,結果增加他的計較心。這樣一個很計較的人,承受很大壓力的人,空間很小的人,他怎麼能成長,他將來怎麼能接上這個社會呢?

但是現在很多新加坡人或者香港人都是為了賺錢,中國也是走向這條路,向錢看嘛。那麼你怎樣教他不計較利益?所有的人都是向錢看,這個錢字本身很重要……

剛才說過這是社會問題,社會背後是文化問題嘛。這個話題就扯遠了,是另外一個課題了,就是我們的社會往哪裡去?我們的文化走向哪裡?這是政府問題,也許不單是政府問題,還是大學者問題,思想家問題了。思想家問題在思想領域纔講,但是我覺得那些東西多講沒有用,多講都變成學術問題,大家在吵,最後大家你講你的,我做我的,是不是啊?你看到很多學術會議講了很多道理,都不能落實,結果我們的社會還是這樣。

霍教授,假設好像新加坡這樣一個社會已經是這樣走了,或者是一些中學生,他雖然沒有正式走入歧途,但是已經跟他小學的時候完全不同。現在他們講自由這些東西,不再聽從父母的話,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,甚至是一種嘮叨。那麼我又怎麼能把這種情形糾正過來,減少他的偏差呢?

現在比較難。依我看還是要回到性情教育的路,不過現在要比早前幾年更難,因為現在這個現象更嚴重,是更難了。但是如果再不正視這個問題,再過十年八年就會更難,走不回頭了。所以要有一點家庭教育的遠見,或者是一點光明教育的遠見。這個完全不是政治問題,完全是一個教育問題,完全是每個人的健康成長問題。

 

性情教育,愈早開始愈好

霍教授這個講法是完全對的。但是現在一般的年輕父母,他們為了生活,為了賺錢,夫婦都出去工作,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去處理這些東西,不是他們沒有能力,而是沒有時間。新加坡很多這樣的情形,我相信香港比我們更厲害。有的出世以後,就交給保姆幫忙帶孩子。

香港的情形依我看比新加坡更嚴重,至少小孩子自殺的情形比新加坡還多,報紙上的報導很多,比新加坡多,因為香港的西方自由化的程度更大,所以我一直在這個方向努力,我們要趕快回到性情教育的路上。那麼,怎麼做呢?我知道你的問題在這裡:是啊,講得好啊,但是怎麼能做得到呢?小學以前?幼稚園以前?小學以後到中學怎麼做?我說愈早做愈容易,年紀大了,到中學就困難很多。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,就要通過一些更有力的教育的方法、教育的手段,來讓他了解自己,了解生命的性情,這個是難很多。我現在正在研究這個方法,而且在推廣這個方法。我個人有一點點的心得,就是怎麼樣讓小孩能夠轉過來,我在這方面有一些心得,但是完全不是講的。因為教學的活動,像孔子所講的是因材施教,每個孩子成長的背景不一樣,他的性格不一樣,在教一個小孩很有效的一句話,對第二個小孩未必有用,所以教育很難。現在我們西方的方法都是規範化,生產可以規範化,管理可以規範化,但是教育不行,人的成長不可以規範化。所以要有很好的老師,對他每個學生都能了解,不是一大班幾千人幾百人在上課,那不是教育,那是製造產品。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不能這樣子規範化,變成一個普遍化、統一化、千篇一律的產品。生命不是產品。你覺得我這個講法怎麼樣?

 

每個孩子都是想學好的

聽了是不錯。不過這個因材施教,怎麼去因材施教,難就難在這裡。

第一點是肯定人是善的。我用的語言是每個小孩都是想學好的,這個要肯定,要肯定這句話,就是人生下來都是想學好的,但是他不知道怎麼樣學好。在現實上你可能沒看到,我就不同。我教的每個小孩,就算是最壞的小孩,你也可以看到他願意變好。一般的父母沒有方法,沒有能力,沒有時間。沒有不要緊,你要學嘛。但是家長不能夠學,他沒有時間,他很多藉口。所以要教好孩子,首先要教父母。

這是不是要父母親先來上課?上課了去教他的孩子。

不然他把孩子丟給我就不行。

 

「過早獨立」的代價──封閉

前一陣子有一些所謂育兒院那一類的私人學校,就專門教小孩進行學前教育,就是從一歲、兩歲就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,但是他有沒有培養他的這種向善或者所謂的性情?

這個我非常懷疑,這完全是按照西方的理念來做。按著西方的理念來做也不能說他不對,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危機,就是他過早獨立。實際上也要明白一個小孩的長大,一個生命的長大,從生理學的觀念來講他是分階段的。所謂獨立思考的能力,對小孩來說是不可能的。一歲、兩歲、三歲,完全不可能。他那個時候是記憶力很好的時候,你教他背書都是可以背的,但是你叫他思考是不可能的。你違背他生理成長的階段,這是第一點。第二點,過早過這種獨立的生活,就是不依賴任何人,雖然能照顧自己,但是長大了比較冷漠,就是這個性情出不來,這個性情受到抑制了。

這樣長大了會不會孤僻?

一定。冷漠、孤獨、孤僻,只是看自己,這個自我就很強,將來長大了我就很擔心他有副作用。這個副作用就是自我很強,結果甚麼都要父母聽他的。從小獨立了嘛,我就是這樣,你管不著,我能幹嘛,可以做啊,你不要理我。但是將來他一旦吃虧,他的代價會很大。要是碰到甚麼困難、考驗,那個危機更大,因為他不聽人家的話。

那個時候他將會做一個甚麼樣的轉變?

從小就這樣,實際上很危險,因為極端的個人化,是西方的個人主義。那個個人形象已經過早建立了,個人化很厲害,走到極端,對他、對社會都不好,不要說是對家庭。

順利發展不要講,假設他碰到困難、挫折,那不是很麻煩?

非常麻煩。因為他很容易由個人化走向孤獨,走向他一個人的世界,他用個人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,不能開放自己。

受挫折會不會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?

如果沒有好的種子,即是性情教育,先種下去,就不可能,反而很危險。

不過在他們那類型的教育裡面,倒是比較少教小孩子所謂的培養善良。他們著重的是培養他獨立的性格和能力,這個很重要。其他說應該行善,有愛心,倒是比較少。他主要是培養他獨立。好像有的小孩子一出世就害羞,看到人就會怕,甚至有的一見到外人就會哭,從早哭到晚,那麼送到那種地方去,他就能夠培養讓他改變這樣的性格,不會再看到生人就哭了,也不會害羞。他也能夠說不管你是誰,他敢面對面跟你講話,也不會臉紅。他做事情,你叫他做甚麼,他也可以做。比如說爬樓梯,有的小孩看到那麼高都怕了,但是他可以培養他爬到十級的梯子上面去,不會怕。

這個應該是好的。我想我們性情教育也做這個。這個跟知識本來是沒有矛盾的。人應該有這種勇氣,人應該能面對自己,人應該敢於面對困難,從小應該鍛煉,這個完全對的,這個完全沒有甚麼不好。我們並不是要批評他這個方法,我們的目標不在這裡。我們的目標就是說我們這個教育如果能夠從小開發他的性情的話,那麼他的人生就比較健康,因為他有愛,有感情,對人有關注,跟人的思想、感情能交流,能多交流,他的世界就會更寬,就會大。比方剛才講那些,實際上是開發他的勇氣,也應該是其中的內容。開發他的勇氣啦,克服他自己的困難啦,這個完全是在性情教育裡面,應該包括這部分。剛才你提這些都是性格上的弱點和心理上的弱點,這個是應該克服的。鍛煉他性格上的弱點,能讓他將來成長的基礎打穩了。但是不光是這樣,因為現在為甚麼那麼重視獨立呢?就是怕他將來的壓力很大嘛,怕他承受不了嘛,所以從小就讓他勇敢,天大的困難,你都要他敢去面對,敢去承受。這一點來講,完全是配合我們現代人所面對的生存壓力。這生存壓力很大,所以我們都要從小來鍛煉他獨立思考的人格。這個獨立思考人格,並不能排斥人是一個有感情的,對人有交流的一種狀態,這是人生命本身一種很重要的狀態,就是跟人要有交流,跟人要有一個感情上、思想上的交流。我們是一個群體,家庭是一個群體,社會是一個群體,那麼人與人之間不能光是走向一個自我封閉的路。如果過分的自由主義,像西方社會,像現在香港和新加坡都是慢慢走向個人主義,就是封閉,結果就不理人家。我們慢慢習慣了,我們只是管自己,不理人家,這樣下去很嚴重。接下來我們甚麼事情都不跟人家講,我們自己來解決,自己來面對,講得好像很勇敢,但是很容易崩潰。所以剛才你問將來他會出甚麼問題,最重要是精神崩潰。所以現在這個社會上精神出問題的人愈來愈多,因為承受不了他就崩潰。現代人的特點是孤獨,沒有幾個人跟你有真正的交流,只有自己藏起來,所以一定孤獨,到最後就承受不了,就產生心理病,精神病,精神分裂愈來愈多。所以這個社會就不健康,很多事情莫名其妙就發生了,到最後就這樣。我們對物質很有辦法,我們對制度很有辦法,但我們對自己沒有辦法,最後發展到這樣,對自己沒有辦法。因為所謂獨立都是解決外面的問題,就是我們爬樹,我們過河,我們做甚麼東西,就是從小你可以鍛煉他面對外面的東西,但是沒有教他面對自己,這纔是弱點。這是性情教育最不同的一點,只有這樣他纔會精神健康,將來纔不會發瘋,精神不會崩潰,能輸得起。現在的人輸不起,大家都在競爭。他這種教法就是從小加強他的競爭能力,這一點就給他壓力。從小就這樣開始鍛煉,這個危機就在這裡。這個你就要看歷史,五十年來、三十年來、二十年來,人的精神狀態一直下降,一直愈來愈緊張,危機愈來愈多,崩潰愈來愈多,精神病人愈來愈多,心理醫生愈來愈多。心理醫生只能聽人家訴苦而已。我嫁的先生怎麼樣,我小孩怎麼樣,我工作給人炒魷魚,你能幫他甚麼?你能幫他嗎?你心理醫生都不能幫他,只能給他吃藥,讓他安定下來,是不是?你們做報館的很清楚的,很了解的。我們的社會問題很多,但是如果從教育、文化立場來講,我們眼光稍微遠一點是好的。這就是我為甚麼推廣性情教育的原因。我覺得新加坡還是個很好的地方,剛才說過這個地方應該好好愛護。好好愛護就不單是從社會這個層次,應該要看過去二十年怎麼樣變化,那接下來二十年又怎麼樣。我們有很好的物質生活了,我們的經濟生產總值還在上漲,或者是賺的錢多了,社會富裕,但是人的精神面貌,真是要提升,特別是下一代的精神。

精神面貌也應該富裕起來纔對。

是啊。精神面貌首要充實內在。我們現在就是不充實,不踏實,所以往外面要,往外面討,這便造成錯認。

謝謝你,霍教授。

謝謝你的訪問。

( 原刊《性情文化》第 7 期,二○○三年五月十五日(訪問在新加坡進行,訪問者為新加坡報刊記者)。)

 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