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999-5-1)

廿一世紀的希望:性情之教

霍韜晦

歡迎各位來參加今晚由「喜耀生命」高階課程五十多位同學所主辦之「性情之教」籌款晚會。各位的來臨可以說是對我們喜耀性情文化教育之支持,亦是一個見證。因為你會看到我們的同學很投入,看到我們的同學都有一份熱誠,對弘揚教育工作很有心。

我們今天晚會的主題是「性情之教」。所謂「性情之教」由哪裡開始?其實是由呼喚我們內心的深情大願開始。人生對於社會不能沒有一種關懷,亦不可以沒有一種希望,更需要有一種願力。如果沒有這種關懷、這種希望、這種願力,我們就會萎縮,甚至會放棄責任。人看見悲慘的事,看見憂鬱的事,看見難過的事,看見困難的事,我們究竟採取甚麼態度?我們是逃避?抑或能夠面對、能夠承擔?「性情之教」就是教我們對身邊的事物要有感受,對我們父母養育之情、對兄弟之愛、對夫妻間的柔情深義,究竟在內心之中有沒有感受?有沒有深入?乃至我們看見下一代之健康成長有沒有障礙?社會是否常常發生很多無奈的事情?我們的青少年正在受社會不健康的文化所荼毒。面對這種情形,我們的心會不會動?我們的心會不會痛?我們的手會不會伸出來?我們會不會盡一分力?如果我們能有這種感受,我們的心就會跳躍,我們就會有動力,去接受使命。

「性情文化」其實是返回我們的心,不過這個心不是一個純粹生物的心,不是一個功利的心,也不是一個本能的心。現代社會太強調本能,太強調欲望,太強調功利,太強調效益,結果我們的心四分五裂,我們的心向外追逐。我們固然承受無邊壓力,得不到舒解,而且得不到超升。「性情之教」就是教我們回去看我們的心。這是一個光明的心,而且是有其承擔力之心。這可以說就是我們喜耀教育的精神。但我們絕不敢說是我們的發明,而是源自於最古老的文化,不單中國,亦是印度,也是西方;不單佛教,亦已可以說是基督;也一樣可以說是孔子,一樣可以說是老莊。實際上一切文化皆不須有門戶之見,只在乎我們怎樣去貫通,怎樣去融會,因為一切文化都是從心出,從人的精神裡面出來。我們希望藉著今天的晚會,大家能夠分享我們的一份感受,分享我們的一份承擔,分享我們今日為「喜耀粵西學校」建校籌款所盡的一分力。

「喜耀粵西學校」在我們來講,是辦基礎教育里程上的第一站,但我希望有更多同類的學校、同方向的學校能夠辦出來,更希望我們的訊息能帶給每一位香港、乃至中國、乃至世界的人士。我們沒有國界,但事業畢竟須由我們身邊做起。我們始終要從珍惜自己的親人,自己的下一代,自己的家國,由這裡開始我們的成長,包括生命上的成長與事業上的成長。最後,我歡迎大家來參與,歡迎大家來支持,歡迎大家來發心!多謝!

(本文原為霍韜晦教授出席第七屆「喜耀教育文化基金」籌款晚會上之致辭,後刊《天地唯情》第208-219頁。)

 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