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04-4)

親親──現代家庭重建的關鍵

霍韜晦

自從民主、自由、人權以其神聖的姿態登上政治舞台,繼而向上、向下發展,終於把人類數千年來建立的家庭文化的根基也挖掉了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完全平面化:表面平等、人人獨立,實質上孤單,每人都要自己承擔選擇的責任。為了逃避批評,保護自己,人人都被迫運用理性所賦予的功能互相撐拒;美其名開放,其實內心一點也不開放。

在這種文化之下,教育完全失敗。加上消費社會的物質誘惑,本能泛濫,資本主義所設定的價值觀念:功利主義與享樂主義,完全合理化,人的微弱的良知與性情完全被摧毀。
香港近年,在趕上經濟全球化列車的時候遭受到挫折,一股壓力即轉向於內,原來已經脆弱的家庭更受不起折磨,家庭暴力事件急劇上升。從九八年到二○○三年,五年間上升226%,達三千三百宗;嚴重的更是全家死亡(如天水圍男戶主殺害妻子及兩名稚女後自殺),而輕度的則有十餘歲少年為了索錢買手機而追斬父母。真是人倫大變,社會毀滅的先兆。社工、教師固然束手無策,教育當局更是苦思不得其解,除了諉過警方之外,不能善後。

正本清源,必須重振中國文化生命教育的命脈,重整家庭道德,重建家庭成員的親愛關係。

道德不是形式,不須要以現代理性包裝。道德須要有立足點,這立足點也不在人權,而是人內心中的一點愛。愛誰?就是愛你最親的人;從這裡開始去擴闊你的愛心。孔子當年為甚麼支持周文?他不是喜歡封建,而是一切制度立足於「親親」,亦即立足於人內心的性情。開發性情,纔有愛,纔有可踐行的制度。

這個道理本甚淺易,但現代人,尤其是中國人,對中國文化輕視,眼睛總向西方望,事事以「先進國家」的法度來要求自己,結果飲鴆止渴,或非驢非馬。

孟子說: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。」這不是愛有差等(這一點,許多學者都解錯了),而是一個生命的健康成長。

重建現代家庭,是不是要從這裡開始呢?

(原刊《危機與解憂》第172-174頁)

 

回上頁